昨天(8月9日)一大早,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学生们就赶到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2021级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周虎鹏换上厚厚的水裤,为南美白对虾苗投喂饲料,开启一天的工作。“这个暑假,我们当上了‘少塘主’!下塘真不容易,我们经常干着衣服进去,湿着衣服出来。”说话间,2022级海洋科学专业研究生程曦拧起了衣服上的汗水。
【资料图】
今年暑期,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水上”科技小院暑期实践团队前往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开展劳动实践、技术推广、调查研究等活动。该团队是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之乡村振兴“笃行计划”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之一。
脚踩泥土,不仅能帮助农户解决真问题,也能为学生们带来真科研。科技小院指导专家戴习林介绍,上海海洋大学专家团队前期已和当地养殖户有近30年的合作基础。“田间地头里、鱼塘虾塘边,就是我们学生的课堂,同学们在这里,既能写科研文章,又能紧贴生产实践。”戴习林说。
当95后、00后成为“少塘主”,他们非但不喊苦喊累,反而自找苦吃,对养虾标准要求极为严苛。
程曦介绍,他们要每天定好闹钟严格“卡时间”。南美白对虾苗一天要投喂五次饲料,时间算准后,每日的投饵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比如,虾苗的饲料需要是半径小、易溶于水的虾片。过大的颗粒不仅会降低虾的进食速度,还会提高水中亚硝酸盐的浓度。因此,实践团队必须时刻关注虾的生长情况,依据此来选择饲料的规格。同时,还要做到“一天两测”,以此时刻察觉亚硝酸盐浓度的动向。“我们实践下来,这些苛刻的要求对养虾苗是有很大帮助的。”程曦说。
白天养虾,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这群大学生们又开始清洗空置的虾塘。“养虾嘛,要保证场地干净。”程曦说,这段时间虽然有点累,但幸而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陪伴,还能切切实实解决养殖户的问题,“在这里累并快乐着。”
“养虾的问题终于找到人了!”提起这群大学生们,金山当地养殖户张叔赞不绝口。
原来,就在前几天,张叔家的虾池里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总是在正常指标之上,严重影响了虾的生长。问题出在哪里?收到求助后,2022级渔业发展专业研究生仇浩顾不上吃午饭,跟着一起去张叔的虾池一探究竟。测试下来,池中水样亚硝酸盐浓度确实偏高。仇浩一边询问着养殖池的日常打理情况,一边观察着虾的状态和虾池周围环境,思考引起亚盐浓度高的因素。
当目光扫到虾池边的饲料,仇浩问起张叔日常投喂饲料的量是否有改变。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仇浩建议日常投喂饲料的量减少到以前的30%。两天后,张叔专程上门来给同学们道谢。“自从减少了饲料的投喂量,隔天测的亚盐含量明显降低了,多亏了你们帮忙!”
不止是张叔,周边的许多养殖户也常来向他们询问一些关于养殖方面的方法和问题。“看着农户们脸上洋溢着笑容,看着养出来的虾都长得肥硕,感觉比拿了奖还开心。”周虎鹏说,在这里就是想看看实际生产遇到的问题,让我们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下苗、投喂、水质检测、水质调控……养虾绝非易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对于当地养殖户而言,养虾虽然经济效益看似不错,但风险不小。一方面,市场上虾类受欢迎品种一直在更新。另一方面,病害持续发生,养殖企业、养殖户不断对养殖技术、水质调控、病害生态防控技术等提出更多要求。
上海海洋大学师生为了拿出解决方案,在上海金山虾类科技小院长期开展虾类人工繁育、养殖技术、水环境调控等方面的产学研工作,帮助养殖户开展水质检测、病害检疫、水质调控等,为广大虾类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在这里,我第一次住在乡村、第一次养虾、第一次测水质、第一次与养殖户访谈……”在项目指导老师翟斯凡和学长学姐们的带领下,团队里最小的成员,2022级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伍煜飞直言每天都有新收获。“作为当代的海大青年,我们就是要有勇于吃苦的精神,脚踏实地,努力把课堂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绽放自己的青春!”
作者:吴金娇 通讯员 徐凌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图片:上海海洋大学供图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Copyright 2000-2021 by www.jiaoyu.rex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20005723号-6
邮箱 : 29 59 11 57 8@qq.com